短视频推广:莫让造谣引流成“歪风”

2024-11-22 04:11:42

一、短视频推广乱象丛生

图片43.jpg

(三)造谣引流软件

通过虚假视频推广社交软件。如郑州警方侦破的特大网络水军造谣引流案,犯罪嫌疑人制作大量低俗虚假视频,在其中有意无意展示社交软件名字,为软件推广引流。据警方查实,为推广此类造谣引流视频,短短 3 年时间,这家软件公司已累计支付费用最少 1500 万元,初步估算,视频累计播放量超过 40 亿次。目前,郑州警方已对黄某海等 28 名犯罪嫌疑人采取刑事强制措施,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。这些犯罪嫌疑人通过制作虚假视频,如 “男子身高 160 却同时交往多名女性,女友甚至倒贴百万养他……”“男子初中学历冒充富二代,同时交往 20 多名女性……” 等标题劲爆夺人眼球的视频,在视频中时不时展示社交软件名字,吸引用户下载使用。
提供剪辑模板,底层代理拼凑造谣视频。犯罪嫌疑人管某的上家提供剪辑模板,管某等人只需替换画面,制作完成后发布在多个视频平台,以赚取差价。管某是一家传媒公司的老板,他招募多名员工参与制作造谣推广视频。上家提供的剪辑模板包含文案和标题位置等,管某等人无需修改视频里的文字,只需把画面替换一下即可。为了维护账号,他们还会发布一些搞笑、萌宠等其他类型视频。由于视频画面很多是从网上自行下载的,所以他们会标注上 “网友投稿 侵权请联系” 等字样,让人看起来更真实,容易信以为真。

二、短视频推广为何选择造谣引流

(一)软件公司角度

在当前 “流量为王” 的时代,软件公司选择造谣引流这种方式,主要是因为相较于明确的广告推销,这种建立在造黄谣基础上的 “软广” 不那么生硬,更易于找到潜在用户。软件公司通过支付费用给代理商、工作室,让他们制作并发布大量虚假视频,在视频中有意无意地展示社交软件名字,从而达到推广软件的目的。例如,在一些视频中,通过第一人称来表述自己在这款软件上约见女性的经历;有的视频则在条幅上遮遮掩掩出现软件名字;还有的视频以公布记录、表格等方式,写明男子结交多名女性的渠道和方式,其中这款社交软件占据了相当多的篇幅。通过这种潜移默化的方式,让用户觉得可以通过该社交软件去找异性发生关系,从而吸引用户下载使用。

(二)代理商、工作室角度

对于代理商、工作室来说,以正常的 “内容创业” 方式示人,让网友放松警惕,获得更大流量,从中赚取利润。他们从软件公司的负责人那里承接任务,然后再以更低的价格招募其他工作室或个人来完成具体的制作工作。比如,犯罪嫌疑人管某是一家传媒公司的老板,他招募多名员工参与制作造谣推广视频。管某的上家提供剪辑模板,管某等人只需替换画面,制作完成后发布在多个视频平台,以赚取差价。为了维护账号,他们还会发布一些搞笑、萌宠等其他类型视频,让账号看起来更加真实可信。同时,他们在视频里标注 “网友投稿 侵权请联系” 等字样,让人误以为是真实的投稿、爆料,更容易信以为真。这种方式不仅成本低,而且能够获得较大的流量,从而实现盈利。

三、短视频造谣引流的危害

(一)消耗公众信任

短视频造谣引流制造了大量的内容垃圾,这些虚假的视频让网友们在海量的信息中难以辨别真假。例如,一些社交软件通过 “造黄谣” 引流的视频,标题劲爆夺人眼球,内容却缺乏真实性。网友们在观看这些视频后,可能会对网络内容产生怀疑,降低对网络内容的信任度。当公众发现自己被虚假信息误导后,他们会对网络上的信息更加谨慎,不再轻易相信一些看似吸引人的内容。这种信任的消耗不仅影响了用户的网络体验,也给真正有价值的信息传播带来了困难。

(二)污染网络内容生态

短视频造谣引流充斥着低俗、虚假信息,严重破坏了网络环境。像那些为了推广社交软件而制作的低俗视频,画面中不时出现诱惑性强但不露脸的内容,以及移花接木的剪辑操作,让视频内容的真实性存疑。这些低俗虚假的信息在网络平台上广泛传播,影响了用户的体验。它们不仅占据了大量的网络资源,还使得其他有价值的内容难以被发现。同时,这种不良的网络内容生态也会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,让他们在接触网络时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侵蚀。

(三)触及法律红线

根据互联网广告管理规定,未标明广告涉嫌违法。在一些造谣引流的短视频中,为了推广社交软件,视频制作方往往采用隐晦的方式展示软件名字,而没有明确标明这是广告。这种行为违反了互联网广告管理规定,涉嫌违法。
制造网络谣言和虚假信息,涉嫌传播色情低俗信息,是互联网治理中明确要打击的对象。例如社交软件 “造黄谣” 引流的案件中,视频内容低俗,通过标题党吸引用户观看,在视频中间有意无意地展示社交软件。这种行为不仅制造了网络谣言和虚假信息,还涉嫌传播色情低俗信息,严重扰乱了网络秩序,破坏了网络生态。同时,这种行为也违反了《刑法》《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》等相关法律法规,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。

四、如何避免短视频造谣引流

(一)品牌方加强管理

建立明确的内容审核流程。推广方应按品牌方确认的时间、资源进行推广,且在营销宣传活动开始前将宣传材料提前发送给品牌方进行确认。品牌方可以通过严格的审核流程,确保推广内容的真实性和合法性,避免出现虚假宣传和造谣引流的情况。例如,在与推广方合作时,明确要求推广方提供详细的推广计划和内容样本,经过品牌方的专业团队审核通过后,才能正式开展推广活动。
对推广内容所引导的价值观提出要求。避免为追求推广效果而丧失下限。品牌方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,对推广内容所传达的价值观进行严格把控。不能为了吸引眼球和获取流量而采用低俗、虚假的内容。以此次郑州警方侦破的特大网络水军造谣引流案为例,软件公司为了推广社交软件,采用了制作低俗虚假视频的方式,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了法律法规,也损害了品牌形象。品牌方应该明确要求推广方传递积极、健康的价值观,以提升品牌的美誉度和公信力。
严控商标、商号授权。防止多层转包下失去对推广活动的控制力。在涉及推广渠道多层次且复杂的情况时,品牌方要严控商标、商号等品牌授权。避免出现多层转包后,品牌方无法对推广活动进行有效控制的情况。品牌方可以通过建立严格的授权机制,对授权对象进行严格筛选和监管,确保推广活动符合品牌的要求和标准。

(二)平台加强治理

加强精准识别力度。对内容审核及流量分配进行源头上的限制,向擦边内容 “创作者” 传递禁止信号。平台应不断升级技术手段,加强对短视频内容的精准识别力度。通过人工智能、大数据等技术,对可能存在造谣引流、低俗虚假的内容进行自动识别和拦截。在内容审核环节,严格把关,对疑似不良内容进行重点审查。同时,在流量分配上,对优质、真实的内容给予更多的推荐和曝光,而对擦边、虚假的内容进行限制,向 “创作者” 传递明确的禁止信号。
创新预防和监管手段。厘清法律边界,加大对社会的普法和提醒。平台要不断创新预防和监管手段,加强对短视频造谣引流行为的治理。一方面,平台可以与法律专家、学者合作,厘清法律边界,明确哪些行为属于违法违规,为平台的治理提供法律依据。另一方面,平台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加大对社会的普法和提醒,提高用户的法律意识和辨别能力。例如,在平台上设置专门的普法栏目,发布关于网络谣言、虚假宣传等方面的法律知识和案例分析;在用户注册和使用过程中,进行法律提示和教育,引导用户遵守法律法规,不参与造谣引流等不良行为。

(三)网民提高辨别能力

识别信息源,不权威不轻信。面对不确定的信息,验证是否为权威机构、主流媒体等发布。网民在浏览短视频时,要养成识别信息源的习惯。对于一些来源不明、没有权威背书的信息,不要轻易相信。可以通过查询信息发布者的账号资质、历史发布内容等方式,判断其可信度。例如,在看到一个关于某产品的推广视频时,如果视频没有明确标注来源或发布者的身份不明确,那么就要谨慎对待,不要盲目相信其宣传内容。
交叉求证,相互矛盾点不攻自破。对内容进行交叉求证,分清虚假信息。当看到一个引人注目的短视频内容时,不要急于转发和相信,可以通过多个渠道进行交叉求证。比如,可以在其他权威媒体平台上搜索相关信息,查看是否有不同的报道和观点。如果发现不同来源的信息存在矛盾,那么就需要进一步分析和判断,以确定信息的真实性。以影视博主对电影的解说为例,有些博主为了吸引流量,会对原剧情进行歪曲和篡改。如果网民能够通过观看原电影或者查阅其他可靠的影评,就可以轻易发现这些虚假解说,避免被误导。
有图有视频,未必是真相。仔细鉴别图片、视频的真伪。在短视频时代,很多造谣引流的内容都配有图片和视频,让人看起来更加真实可信。但实际上,这些图片和视频可能是经过剪辑、合成或者伪造的。网民要学会仔细鉴别图片、视频的真伪,可以通过查看图片的细节、视频的拍摄角度和背景等方式,判断其是否存在疑点。同时,也可以借助一些专业的图片、视频鉴别工具,提高鉴别能力。
为诱导转发,网络谣言的行文往往夸大其词,形式上多用大量标红加粗、感叹号字符,情绪多于事实,制造恐慌感、神秘感,对此要保持警惕。一些造谣引流的短视频为了吸引用户转发,会在行文上夸大其词,使用大量标红加粗、感叹号等字符,制造恐慌感和神秘感。网民在看到这样的内容时,要保持警惕,不要被情绪所左右。要理性分析内容的真实性和合理性,不要轻易被煽动和误导。例如,一些关于 “囤盐”“疫情爆发” 等谣言,往往会采用这种夸张的行文方式,网民要学会辨别,不要盲目跟风转发。
旧帖重发,搜索引擎一查便知真假。对于一些旧帖重发的内容,网民可以通过搜索引擎进行查询,了解其历史发布情况和真实性。如果发现是旧帖重发,且内容没有新的依据和证据,那么就要谨慎对待,不要轻易相信。同时,也要注意一些不良博主为了吸引流量,故意旧帖重发,制造热点的行为。
夹带私货,推销商品别有用心。网络谣言常常图文无关、逻辑混乱、罔顾事实,在行文中夹带 “私货”,推销商品,要注意辨别。一些造谣引流的短视频会在内容中夹带商品推销,通过虚假的故事和情节,引导用户购买商品。网民要注意辨别这种行为,不要被虚假的内容所迷惑。可以通过分析视频的逻辑关系、图文是否相符等方式,判断其是否存在夹带私货的情况。同时,也要对一些过度推销的商品保持警惕,不要轻易购买。

五、总结

在短视频蓬勃发展的当下,短视频推广乱象却层出不穷,尤其是造谣引流这种不良行为,给网络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危害。
短视频推广应走合法、正规的道路,莫让造谣引流成为行业 “歪风”。品牌方要加强管理,建立明确的内容审核流程,对推广内容所引导的价值观提出要求,严控商标、商号授权,确保推广活动真实合法、积极健康,避免失去对推广活动的控制力。平台要加强治理,加强精准识别力度,创新预防和监管手段,向擦边内容 “创作者” 传递禁止信号,厘清法律边界,加大对社会的普法和提醒。网民也要提高辨别能力,识别信息源,不权威不轻信;交叉求证,分清虚假信息;仔细鉴别图片、视频的真伪;对夸大其词、制造恐慌感的内容保持警惕;通过搜索引擎辨别旧帖重发的真假;注意辨别图文无关、逻辑混乱、夹带私货的网络谣言。
各方共同努力,才能营造清朗的网络家园,让短视频推广在合法、健康的轨道上发展,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内容和良好的体验。


声明:此篇为墨韵科技原创文章,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: https://360jidan.com/news/4386.html
  • 网站建设
  • SEO
  • 信息流
  • 短视频
合作伙伴
在线留言
服务热线

服务热线

15879069746

微信咨询
返回顶部
在线留言